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| ||||||||
|
||||||||
提高幼儿的素养,语文负载了最宽泛的教育性内容。无论是从身心的全面性,还是分析为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诸育的全面性,或者就是人格基础素质的全面性而言,语文内容都有涵盖。 以下是小班数学活动“分饼干”基本部分的第一环节 师: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? 幼:圆形。 师:嗯,有圆形。还有呢? 幼:三角形。 师:对,有三角形,真不错!还有吗? 幼:正方形。 师:好,有正方形,真棒! 七句对话中,教师频繁重复幼儿的语言达4次。问授课者为何这样,她说是不知道找什么词语来回答。追根究底,一是语言贫乏,二是缺乏教育机智,这两者其实是相互关联的。在教学活动中,许多教师往往只用“真棒”“真不错”之类的语言来回应幼儿,评价语言同样单调。不少幼儿教师的阅读理解、信息提炼、内容整合等能力的欠缺,导致她们的文本解读能力、表达能力、沟通交际能力不佳。而这些都与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。 结合幼儿教师未来的职业特点,要想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幼儿老师,作为一名幼师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,应该重点突出以下三大要素: (1)语言素养,包括基础语言素养、应用语言素养、语言概括能力; (2)文学素养,包括文学通识、儿童文学通识; (3)职业语文素养,包括教育通识、儿童教育通识。 那么,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语文能力呢?主要有以下途径: (一)加强阅读储备量,积累儿童故事 每一个孩子,在成长历程中都离不开儿童文学的滋养。儿童文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,富有真情厚爱,展现绮丽幻想的美妙世界。儿童文学让孩子们学习语言,丰富词汇,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,了解自然世界,开启心智,提高想象力,也为孩子启迪美的感悟力,激发美好情感。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。但是,幼儿年龄小,尚不具备鉴赏和把握文学艺术的能力,幼儿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们涉入儿童文学殿堂的引路人。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对此也有相应的要求:“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,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,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。”因此,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当今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。 (二)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,侧重儿童文学的写作,包括写作幼儿诗歌、讲故事、改编、创作童话。童话剧表演是低幼年龄孩子所喜欢的,是幼儿园经常开设的课外活动,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。它是根据童话故事中的角色、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“游戏”,是舞台戏剧表演的一个分支,属于儿童话剧的范畴。在游戏中,孩子自然地学到了优美的语言,体会到积极的情感,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,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,也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。作为幼师学生,未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,掌握编排、表演童话剧能力是必备的专业技能。 (三) 注重培养说话能力,包括命题说活、即兴说话能力,努力使自身的口头语言素养具备规范性、知识性、形象性、趣味性、激励性、凝练性的特征。 (四)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,它既是一个知识体系,也是一个价值体系,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。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,学前教师无疑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。语文教学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。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阅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,如《三字经》《增广贤文》《声律启蒙》《千字文》等等。 |
||||||||
|
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