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捂秋冻,“乱捂”惹疾病,幼儿春季穿衣指南 | ||||||||
|
||||||||
春天来了,万物复苏,气温升高,温差变大,“一冷一暖”之间,孩子最容易生病。大家都知道“春要捂,秋要冻”,可是该怎么捂?会不会捂出病? 春捂秋冻,究竟怎么“捂”? “春捂秋冻”这一说法似乎是“祖训”,但是“春捂”并不是简单地多加衣物,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“春捂”呢? ▲气温:15°是“捂”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,对儿童、老人等需要“春捂”的人群来说,15℃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。当气温持续在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不捂了。初春时节,一般都是早晚凉,中午热,所以老师、家长应该注意气温的变化,及时给孩子们增减衣物。 ▲温差:昼夜温差大于8°是“捂”的信号 初春的天气,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、春暖花开,刹那间又可能寒流涌动。面对这“百变”的春天,如何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增减衣服呢?保健专家认为,昼夜温差大于8℃是该“捂”的信号。 ▲时机:冷空气到来前24~48小时做好“捂”的准备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,以及持续降温密切相关。最明显的就是感冒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它们会在冷空气到来之前捷足先登,侵犯孩子的健康。因此,“捂”的最佳时机,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~48小时就开始,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,毫无意义。 ▲持续时间:7~14天恰到好处 衣服应随着气温回升慢慢地减下来。但是减衣不能太快,否则会出现没“捂”到位的现象。怎样才算到位?医学家发现: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,即使气温回升了,也得再捂7天左右,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。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。 幼儿春季穿衣,请依照这些准则 在穿多少这个问题上,我们平常认为的“孩子要比大人穿得多”的想法,其实是个误区。三岁以上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表达冷暖,应多听听孩子的感受,不要盲目捂着。 医生建议,判断孩子衣服是否穿得够,有两种办法:一摸锁骨二摸背。如果锁骨是温热的,说明衣服穿得不多不少;如果后背干燥且温热,穿得也正好,如果后背甚至衣服都已经湿了,显然孩子需要及时减衣了。 温馨提示 家长进门后接触孩子前要先洗手,避免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孩子。春季给孩子穿衣,要记住“下厚上薄”。因为孩子一旦肚子着凉,容易引起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 而且,孩子的腿脚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。双脚受寒后,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,抗病能力下降,易患感染性疾病。但如果头部捂得过热,容易头晕头昏、烦躁不安。 所以,在室内或风和日丽的室外,大人要让孩子保持头凉,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。同时,孩子肚子、背部和腿脚要穿厚一些,头部和心胸口要相对穿薄一些。 |
||||||||
|
![]() ![]() |